我国最早的一部传记文学是

文学阅读 浏览

一、我国最早的一部传记文学是

《史记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而《晏子春秋》是我国第一部集中刻划一个人物的传记性历史小说

二、渔夫何以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向?

渔夫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向,是因为:首先楚辞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诗歌样式。也就是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乐调、语言、名物而创作的诗赋,主要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从楚国的乐曲和民歌中汲取营养,打破四言诗的传统体制,开创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派也称“骚体”诗。把先秦诗歌推向高峰。《楚辞·渔夫》记述这样一段故事:

屈原被放逐以后,来往於江潭之间,在水边且走且叹息,看起来憔悴枯瘦,一副病态愁容。渔夫看到了就问他:「你不是三闾大夫吗?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?」屈原回答说:「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,只有我是清白的,所有的人都昏醉了,只有我是清醒的。所以就被放逐了。」渔夫说:「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,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。全天下都污浊了,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?所有人都昏醉了,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?为什麼要思虑得那麼深远,表现得那麼清高,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?」屈原回答说:「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净才戴上;刚洗过澡的人,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净才穿上。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?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,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;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,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?」渔夫微微一笑,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,一面唱著歌说:「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,可用来洗我的帽带,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,可用来洗我的双脚!」然后就离去了,不再和屈原说话。

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、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,是一个不随波逐流,不苟合,不妥协,与众不同,特立独行的形象;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。

渔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,是道家思想的信徒。具有明哲保身、随遇而安、知天达命、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。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yùn不怒、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。作者塑造这一形象,对塑造屈原来讲,具有对比、衬托的作用。

渔父和光同尘、不做抗争的主张中,包含了睿智和超脱。没有世俗的纷扰,保有自己的一份闲适的心情。比劳心苦志、形容憔悴的屈原来说,渔父形象轻松自由,更能投合文人的胃口。

因此,“渔父”的意象成为触发文人情思的文学“原型”之一——

第一,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。王逸《楚辞章句》云:“渔父避世隐身,钓鱼江滨,欣然自乐。”《楚辞》中的渔父,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,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。渔父是隐士的象征,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,厌倦尘世的纷扰,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(一如屈原);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、自由的人生境界,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。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,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,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,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。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。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、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。

第二,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。首先是“渔”,含垂钓之风。其次是“父”。“父”又写作“甫”,为老年男子之称。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,明于得失,归心淡泊,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。

第三是“水”,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,品性谦逊,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,《老子》说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。

第四是“舟”。有渔父必有舟,又必是小舟。苏轼《赤壁赋》称“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[páo]樽以相属”,舟如一叶,以况其小,只有小舟才能达到“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”的境界。

第五,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。渔父是真正的隐者,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,轻轻地走了,不带走一片云彩。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,自然,惬意,无拘无束。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,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,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。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,莫如散发弄扁舟,独钓寒江雪。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,在这里,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,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。

三、最早的传记文学是

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《史记》.

四、“传记”这种文体有些什么特点?

(一)、传记文学常识

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,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。

(2)传记的特点:真实性和文学性。

(3)按照作传的对象分:自传、他传。

(4)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:

性质:

1、历史性、真实性、科学性;

2、文学性、艺术性。

功能:

1、社会功能; 2、教育认识; 3、审美作用。

(5)传记的形式:

文学性传记 评论性传记 考据性传记 回忆录 日记

(6)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:

1、现当代政治人物传;

2、作家、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;

3、各种名星传;

4、历史人物传;

5、海外人物传;

6、现当代企业家传;

7、普通人物传。

五、最早的传记文学是什么?

《史记》.

六、民间文学的当代应用形态?

民间文学是流传于广大民众中间的口头叙事作品,它产生于民众中间,传承于民众中间,主要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,表达民众的审美倾向。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、口传心授为其主要传承方式。这种关乎民间文学传承方式说法在民间文学学界占据主导地位。民间文学研究者谈到民间文学内在特征时,也一直没有突破钟敬文先生的“口头性”、“集体性”、“稳定性”、“变异性”。并且学界普遍认为,口头性是这四个特征中最基础的特征,它内在性地规定着民间文学其它三个特征的存在。这种认识无形中强化了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最主要特征。根据口头性派生演化出来的“口耳相传”、“口传心授”的民间文学流传传承方式似乎也变成是民间文学的唯一传承方式

现在新时期出现的民间文学和传统的民间文学作了一番比较,“相比过去的单一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形式,变成了以口头和书面两种创作和流传并行的情况。新时期的民间文学并不是一概地排斥书面形式,只是它要求作品并不因书面形式而凝固化,书面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载体,它最终仍要回归到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,才能算是真正的民间文学作品。几乎所有的民间文学著作都谈到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主要的特征,它直接规定了民间文学最主要传承方式就是口耳相传、口传心授。即使有一些新的提法,也是难脱窠臼,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修补,很难创新。例如段宝林在其主编的《民间文学教程》中也指出,过去民间文学靠口耳相传或书信流传,但是书面流传的语言必须是口语化的。民间文学的传承有自发、自觉两种,自觉传承又分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,师徒传承主要是靠口传心授,口头传承是民间文学主要的传承方式,但也会有些书面传承,如唱本、曲本等备忘的工具。这种说法也被大多数民间文学研究者默认,这或许可能是学科概论式训练的结果。

从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来说,集体性和口头性起着主导作用,其它特征是因为这两个特征的作用而得到显现的。集体性、口头性特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充分表现了民间文学的独特性,并获得有利于本身发展的条件。以民间文学文学性为主的研究领域,区分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重点研究,所以研究者特别强调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集体性。随着民间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,民间文学的研究视域也将不断扩大。

转载请注明:亿家范文网 » 我国最早的一部传记文学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