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七年文学啊

文学阅读 浏览

一、十七年文学啊

“十七年小说”发生于社会政治制度剧烈变革时期,对此变革的性质人们已有多种概括,比如这是由半封建、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的转变,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,等等。总之,“十七年”是中国现代史上翻天覆地、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。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必然带有时代深刻的印记。但在承认这一点的同时,也不能不看到文化变革的相对独立性。在文学领域,对传统和由文化传统长期形成的审美心理,想要以人为的方式,甚至采取强硬的政治手段加以扭转,都是行不通,或者是自欺欺人的。因此,透视不同文体和风格的作家和作品,就会发现多元而复杂的文化网络。具体说来,这种文化网络是作家创作与文化传统的合成体,是揭示作品迷津的重要线索。文化网络不仅涉及作家个人的出身与所受教育,更重要的是文化传统的时代构成,对这种背景的分析,不应局限于作家的“创作谈”等自传性资料,或时的社会生活,而需要撰史者对当时时代与历史构成的对应关系的把握。也就是说,文化网络不仅体现传统以及外来影响对当代创作形成的某种张力,即作家在力图摆脱旧套路束缚的同时,又不能不对已有的文化遗产进行借鉴与吸收;而且在进入文学史的文本系统中,它们已经不能简单地归入原有的某一流派,而是在创作、借鉴与吸收的过程中达成了新的融合。这种融合的有机性,正隐含着文化网络的特殊性能。

二、十七年文学中反修防修剧的代表作是什么?

“十七年文学”中,“反修防修剧”的代表作是《夺印》、《青松岭》、《箭杆河边》、《年青的一代》、《祝你健康》(又名《千万不要忘记》)、《丰收之后》等多幕剧。

这些作品都是以“两条路线矛盾”为题材的,流于说教,数量虽多但总体水平不高,非文学价值大于文学价值。

三、为什么同情的理解十七年文学

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审美艺术,应该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。可是十七年文学却被政治紧紧束缚,成为政治的传声筒。这就丧失了文学的独立性与审美性,文学不再是文学,这是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特点。十七年文学在努力靠近政治的同时,也努力寻找自己的独立,这便是十七年文学中的“潜在写作”,比如,京派作家沈从文,陈翔鹤的创作...所以,我认为从“潜在文学”的写作这个角度来说,十七年文学是只得同情的,从当时的大背景来说,十七年文学又是可以被理解的。回答时,注意结合这段时期文学的不得以而为之。

四、以百花文学为例,分析新时期文学和“十七年”文学的关联

十七年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的铺垫,新时期文学是十七文学的发展 更多内容,请浏览;bbs.7gg.net

五、十七年文学中有艺术成就高的作品吗?

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,那些作品都是那时代的反映,对文学历史研究和社会历史研究都具有参考价值,还是有它特定历史下的艺术成就的,像《林海雪原》《青春之歌》《创业史》《保卫延安》等都可以看出那种激情燃烧的岁月,作为一种革命文学存在吧。。。

转载请注明:亿家范文网 » 十七年文学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