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一1.6班写作训练(文学评论No.1)——含优秀作品及升格训练

文学阅读 浏览

一、高一1.6班写作训练(文学评论No.1)——含优秀作品及升格训练

【写作要求】

请从人教版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六首诗歌中,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,根据文学评论模板,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评论文章。

【训练目标】

1.以写带读,通过写作重新审读、深入探索本单元的诗歌。

2.了解议论文的要素及基本要求,能写出有明确观点句“我最喜欢的诗歌是……”、能分至少两个角度阐述喜欢理由的议论短文。

3.本次训练要完成的写作任务是回答问题——在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六首诗歌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,并能从不同角度阐述喜欢该诗的理由。

【模板如下】

【问题阐述】

本次作业是高中阶段的第一次议论文写作,大多数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体,对文体特征了解不够,因此写作中出现一些共性问题,在此列出。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优秀作品的前提下,评价自己的作文。

问题一,用标题代替观点。部分同学标题就是观点,如“我最喜欢的诗是《沁园春长沙》”,这很好。但第一段仍然需要在明显的地方将这个观点表达出来。

问题二,主体部分没有结构意识,看不出来论述思路。小部分同学没能从不同角度阐述理由。

问题三,问度娘,抄度娘。参考借鉴本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,但如果不经思考,不经选择,那么我们的态度、看法就会被他人左右,而失去了思想的光芒。另外,未经审题就简单借鉴,结果必然会答非所问,不能完成写作任务。

【优秀作品】

请同学们阅读以下优秀作业,留意老师的评语,并思考如何升格自己的作业。

1.

2.

3.

5.

【升格练一练】

一、下面文段是某同学本次作文的论证主体,请你参考老师的评语改写该段。

二、请从两个方面入手,升格下面的文章:

1.为第一段加上明确的观点句。

2.参考评语改写主体部分,为每个分论段落加上合适的开头句(分论点)。

二、评价文学作文

一篇充满修辞手法的作文是一块看似美味的甜品,好好品尝的时候就发觉它太甜了,越品越腻,最终一见便想吐,一见麻木。

三、朱自清《匆匆》的文学评论,1500字以上

朱自清的散文《匆匆》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。当时是“五四”落潮期,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。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,他站在他的“中和主义”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。他认为:“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——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!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,有它相当的位置。”(朱自清《给俞平伯的信》二二年十一月七日)因此,他要“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,打下深深的脚印”(朱自清《毁灭》)以求得“段落的满足”。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,这也反映了“五四”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。

燕子去了,有再来的时候;杨柳枯了,有再青的时候;桃花谢了,有再开的时候。但是,聪明的,你告诉我,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——是有人偷了他们罢:那是谁?又藏在何处呢?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:现在又到了哪里呢?

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;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。在默默里算着,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;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,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,没有声音,也没有影子。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。

去的尽管去了,来的尽管来着;去来的中间,又怎样地匆匆呢?早上我起来的时候,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。太阳他有脚啊,轻轻悄悄地挪移了;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。于是——洗手的时候,日子从水盆里过去;吃饭的时候,日子从饭碗里过去;默默时,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。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,伸出手遮挽时,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,天黑时,我躺在床上,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,从我脚边飞去了。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,这算又溜走了一日。我掩着面叹息。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。

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,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?只有徘徊罢了,只有匆匆罢了;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,除徘徊外,又剩些什么呢?过去的日子如轻烟,被微风吹散了,如薄雾,被初阳蒸融了;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?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?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,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?但不能平的,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?

你聪明的,告诉我,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

四、现代诗歌评论范文致橡树

舒婷的诗,构思新颖,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;[1]语言精美,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。《致橡树》,是她的一首优美、深沉的抒情诗。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“木棉”与“橡树”两个中心意象,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。它所表达的爱,不仅是纯真的、炙热的、而且是高尚的,伟大的。它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,拨动着人们的心弦。 致橡树

致橡树

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、诚挚和坚贞。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,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。因此,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,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,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,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。

首先,橡树是高大威仪的,有魅力的,有深度的,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——“高枝”和“绿阴”就是一种意指,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。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,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,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。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,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,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,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。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。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、个性独立、互相尊重倾慕、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。

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,风雨同舟的爱情。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,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。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。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“在天愿做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”逊色。橡树跟木棉静静地、坚定的站着,有风吹过,摆动一下枝叶,相互致意,便心意相通了。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,是心灵的契合,是无言的会意。

两人就这样守着,两棵坚毅的树,两个新鲜的生命,两颗高尚的心。一个像勇敢的卫士,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、保卫两人世界;一个是热情的生命,开着红硕的花朵,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、照亮前程。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;同样,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,大自然的壮美。

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,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,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,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,同甘共苦、冷暖相依。

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、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,具有开创性意义。另外,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,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,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,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,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。

望采纳!

转载请注明:亿家范文网 » 高一1.6班写作训练(文学评论No.1)——含优秀作品及升格训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