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花文学 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。

文学阅读 浏览

一、百花文学 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。

在“双百方针”的影响下,1956年以后文学界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、类似于苏联文学的“解冻”,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丰收,形成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短暂的“百花时代”,催生了一批有人道主义倾向的作品,如宗璞的《红豆》、陆文夫的《小巷深处》、邓友梅的《在悬崖边上》鼓舞了一批来自“五四”新闻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,如周作人沈从文等,出现了一批揭示内部矛盾的创作,如王蒙的《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》等,文艺理论和批判出现解放思想,独立思考的新气象,如秦兆阳《现实主义--广阔的道路》,巴人《论人情》、钱谷融《论“文学与人学”》。

二、简述十七年文学创作红色经典现象的成因,并对《红日》《创业史》的艺术突破作简要分析

红色经典 团结一心

三、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异同

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“同”在于:

(1)两者内容都取材于中国农村,描述的主体对象都是中国的广大农民。

(2)两者根本上都不会脱离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——土地,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围绕土地问题展开故事情节。

(3)两者创作时都基本遵循了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,塑造了一批有时代特色的人和事。

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“异”在于:

(1)作品创作者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对小说主体认识的差异。

简单地说,五四乡土小说属于“知识分子写农民”,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属于“农民作家写农民”;所以前者有思想深度,但对农民的缺点有片面放大的趋势,而且语言“文绉绉”,有着独特的书卷气,并非为当时广大社会百姓所能理解,而只是“留给精英去阅读”;后者语言相对要通俗易懂,但处理问题容易简单化理想化,对农民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分析不够辨证。

(2)作品矛盾冲突内涵的区别。

五四乡土小说主要揭露的是农民的悲惨生活,揭示的是当时农民与地主、土豪、兵匪等的矛盾;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要反映的时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新生活、新风尚,矛盾主要集中于农民群体中新旧思想的冲突(属于农民自身认识问题),即使后来有“两条路线斗争”的内容,那也和五四乡土小说揭示的矛盾有区别,即“敌人”是暗藏而非公开化的,不像五四乡土小说反映的矛盾那样尖锐、赤裸裸。

(3)作品创作时所受思想指导的区别。

五四乡土小说,主要是在文学研究会“写实化”、“血与泪的文学”等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,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是在当时“体制化”的思想引导下进行创作的,所以五四乡土小说显得要更有时代特色与鲜明性,出现了不少有作家个性特色的作品(因为社团内部可以存在不同认识的缘故),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单看每一部作品会觉得不错,但总体看起来有千人一面的感觉(“体制化”的桎梏所致)。

草草写了些,并非大学中文专业水平,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多多指正。

四、如何评论十七年文学?

网络文学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,网络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,但从整体水平看,当今的网络文学整体水平并不高,大多是草根文学、平民文学,是和知识分子写作相对的,知识分子写作更擅长对语言的处理、写作技巧的深...

五、请对十七年诗歌作总体评价

十七年头五年唯美含蓄,中间五年感情丰富。接下来五年有点现实感人。近两年打如国际市场。像英语一样让人难懂

转载请注明:亿家范文网 » 百花文学 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