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铁生的人生怎么样?

求职资料 浏览

一、史铁生的人生怎么样?

·他的著名散文《我与地坛》鼓励了无数的人,深圳中学生杨林文章的鼓励下,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,以《生命的硬度》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。

史铁生,1951年生于北京,著名小说家。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。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。1972年因病致瘫,转回北京。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。

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《法学教授及其夫人》,以后陆续发表中、短篇小说多篇,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小说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、《奶奶的星星》分获1983年、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。

这些都是吧

二、史铁生生日是?

1951年1月4日

网上关于其生平只说生于1951年,但在他的《务虚笔记》中有如下记载:

我生于1951年1月4日。这是一个传说,不过是一个传说。是我从奶奶那儿,从母亲和父亲那儿,听来的一个传说。……父亲便翻开日历,教给我:这是年。这是月。这是日。这一天,对啦,这一天就是你的生日。不过,1951年1月4日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,是零,是完全的虚无,是我从虚无中醒来听到的一个传说,对于我甚至就像一个谣言。

三、有谁知道史铁生啊~

史铁生(1951——),北京人,中国当代著名作家、思想家。

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。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,在自己的“写作之夜”,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,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。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,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,他睿智的言辞,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。他的《病隙碎笔》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,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、残缺与爱情、苦难与信仰、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,并解答了“我”如何在场、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。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,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,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,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,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,这种勇气和执着,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。

——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著有长篇小说《务虚笔记》,短篇小说《命若琴弦》,散文《我与地坛》等。

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、《奶奶的星星》分别获1982年、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,《老屋小记》获首届鲁迅文学奖。

四、史铁生是什么支撑着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

文坛巨匠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,在生命最好的年华里,他落下双腿残疾的毛病。而他又是幸运的,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,是母亲一直用浓浓的母爱支撑着他的世界,陪伴他行走在人生的路上。

当他在十岁获奖的时候,母亲又喜悦,又自豪,当时他嘴上很不以为然,不过心里却对母亲充满了深深的崇敬和眷恋。后来在他二十岁残疾的时候,他崩溃了,但是母亲却不愿与命运妥协。她把全副心思都放在给儿子治病上,到处找大夫,打听偏方,花很多钱。当她确知儿子身体的病已经无法痊愈的时候,她没有绝望,也不能绝望,她鼓励孩子寻求精神上的信仰。为了儿子的写作,她到处去借书,顶着雨或冒了雪推儿子去看电影,像过去给儿子找大夫,打听偏方那样,抱着希望,永不放弃。

这就是一位母亲,用自己最深沉的母爱支撑着儿子活下去的信念。母亲用她毕生的精力搀扶着残疾的儿子往前走,终于她无私的付出获得了成功,史铁生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。是母亲教会他用顽强的生命去面对苦难,勇敢地在逆境中生活。最终他拥有一个充满了阳光的未来。但是当儿子真的到了功成名就那一天,母亲却积劳成疾,早早地离开了人世,再也无法分享儿子成功的喜悦了。

多年以后,史铁生每次想起母亲的时候,便想起当年在他生命绝望的时候,母亲为他栽下的那棵合欢树。在母亲眼里,那棵绿色的树是生命的象征,她内心期盼着儿子也能像那棵树一样生命常青。而现在儿子的生命之树终于绽绿,母亲却在付出自己全部的爱后,逝去了生命。这让史铁生每每想起便心痛不已。

母爱是无私的,母爱也是伟大的。我们走过的每一步,都凝聚着母亲深深的爱和关怀,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,我们的母亲注定会身体越来越虚弱起来,精神也大不如从前。每次看着母亲迟缓而笨拙的背影,我们的心里除了涌起对匆匆岁月的叹息,还有对母爱的感恩。

五、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

初期有的小说,如《午餐半小时》等,带有暴露“阴暗面”文学的特征。发表于1983年的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,既是史铁生,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。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:或说它拓展了“知青文学”的视野,或称它在文学“寻根”上的意义。在“寻根”问题上,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,“‘根’和‘寻根’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。一个仅仅是,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。另一个还为了:我们往何处去,并且怎么去”。关于后者,他认为“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,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”(《礼拜日·代后记》,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)。

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,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。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,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,特别是精神“伤残”现象的关切。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,他并无对民族、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,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。“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。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,大可忽略不计”(史铁生《我与地坛》)。这种对于“残疾人”(在史铁生看来,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,有缺陷的)的生存的持续关注,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。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、然而宿命的感伤;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。《命若琴弦》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。

著有长篇小说《务虚笔记》,短篇小说《命若琴弦》,散文《我与地坛》等。

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、《奶奶的星星》分别获1982年、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,《老屋小记》获首届鲁迅文学奖。

转载请注明:亿家范文网 » 史铁生的人生怎么样?